-
「『伏線』為日文漢字,中文常稱伏筆。我認為美術史、當代藝術像一部長篇小說,在東方媒材與當代藝術的發展中,我所挑選的藝術家像是小說劇情演變的一個伏筆,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引燃點,『線』字也有綿延不斷的寓意,並非只是一個點狀散發的片段。」——策展人 葉仁焜
-
森博幸、能條雅由、張靜雯、葉仁焜、徐凡軒、品川亮、陳誼嘉
藝術家年紀介於35至45歲,持續在東方媒材領域耕耘及創新:有人帶入三度空間的構圖,有人運用當代設計更趨符號化的表現,也有人將金屬箔(金箔、銀箔等)開發出有別於傳統的運用方式等,希冀藉由作品的多元樣貌,為東方媒材的未來揭示可能的發展線索。這7位藝術家不但嫻熟於膠彩、水墨等技法運用,更從傳統當中挖掘、找尋和當代文化對應的語彙,展現創作面向的殊異,也豐富了東方媒材於當代發展的多樣性。
-
森博幸 Hiroyuki MORI
VS, 2021點圖看細節
Sold -
-
-
森博幸 Hiroyuki MORI
VS, 2020點圖看細節
Sold -
膠彩的歷史沿革
「膠彩」就其字面義而言,是在媒材分類下的一個繪畫類型,以其媒介劑為動物膠,而別於油彩的植物油與水彩的植物膠。然而水墨所使用的墨條與墨汁,也以動物膠為媒介劑,因此膠彩與水墨的區別,就媒材而言不在媒介劑,而在顏料的選擇偏好以及使用方式。由此可知,膠彩此一以媒介劑進行分類的名稱,並非如字面所示般單純明瞭,而有著複雜的歷史因素。膠彩所指稱的繪畫方式,即以動物膠為黏著劑,以水為展色劑,將顏料固定於畫面上的做法,泛見於古埃及、古歐洲、古印度與古中國,地域廣泛,歷史悠久。然而膠彩之名,卻是林之助於1977年首倡,只通行於臺灣,至今不到半個世紀。如果我們對膠彩做一系譜學式的考察,林之助之「膠彩畫」,實即日治時期臺灣之「東洋畫」(Toyoga),日本國內則謂之為「日本畫」(Nihonga)。東亞傳統的繪畫方式,從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後,在平安時代被稱為「唐繪」(Karae),與之相對的是描繪日本風物題材的「大和繪」(Yamatoe)。明治時代以後,則將繼承日本傳統繪畫技法,同時取法於西洋繪畫的新日本畫稱為「日本畫」,與之相對的不再是「唐繪」或「漢畫」(Kanga),而是「洋畫」(Yōga)。日本殖民時期,「日本畫」伴隨著現代美術教育傳入臺灣,但在朝鮮與臺灣等殖民地皆改稱為「東洋畫」。戰後國民政府遷臺,渡海的國畫家引發「正統國畫」之爭,林之助為避免爭議,遂以媒材為其定名。
-
-
-
能條雅由 Masayoshi NOJO
海市蜃樓 #71 Mirage #71, 2021壓克力顏料、銀箔、鋁箔/畫布 Acrylic, silver foil and aluminum foil on canvas
47 1/4 x 59 1/4 in
120 x 150.5 cmNT$ 360,000 -
-
張靜雯 CHANG Ching Wen
日常 Daily, 2019點圖看細節
NT$ 140,000 -
張靜雯 CHANG Ching Wen
城 Castle, 2018點圖看細節
NT$ 450,000 -
-
膠彩技法介紹
-
-
-
-
-
葉仁焜 YEH Jen-Kun
雪融之際III When the Snow Melts III, 2022點圖看細節
Sold -
-
徐凡軒 HSU Fan Hsuan
香江 I Xiangjiang I, 2020點圖看細節
NT$ 252,000 -
徐凡軒 HSU Fan Hsuan
綺羅星 Little Stars, 2021點圖看細節
Sold -
膠彩的材料與技法
「膠彩」所使用的材料,除了須以動物膠為媒介劑外,並無其它限制。基底材可以是岩石、土壁、木板、麻、絹、紙,顏料可以是礦物、泥土、金屬、貝殼,染料則來自植物、蟲,也使用墨。然而,人類的感知方式,與藝術的社會功能,是隨歷史而變化的。一地物產之有無,與物資、文化和技術的傳播路線,則受地理條件影響。因此,繪畫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會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各有其偏好與限制。古墳時代的墓室壁畫多為岩壁,奈良時代的佛寺壁畫多為土壁,平安時代的佛寺壁畫多為木板。奈良時代的佛畫與山水畫多用麻布,平安時代多用絹布,桃山時代豪華絢爛的巨幅障壁畫多畫在紙上。「日本畫」雖繼承日本傳統繪畫技法,卻同時取法西洋繪畫,目的是將日本畫發展成能與「洋畫」分庭抗禮的畫種。為達此目的,日本畫採用油畫的尺寸比例決定畫面尺幅,並在教學上強調以「寫生」革除「粉本主義」之弊,同時思考該如何既「現代」又與「西洋」有所差異。為了讓色彩的選擇更加豐富,除了尋找或合成各種天然或人工礦石,也按照顆粒大小細分礦物色的號數。受到「日本畫」的影響,「膠彩」在基底材的選擇上,多以能承載厚重顏料層的日本紙為主,將其裱貼固定在木板上,寫生之後定稿作畫。在顏料與技法的選擇上,則以能使顏料肌理更為突出的礦物色和自由筆觸為主,同時也吸收滴流、拓印、揉搓、打磨等西洋現代繪畫常見的半自動性技法。
-
品川亮 RYO SHINAGAWA
牡丹 Peony, 2022點圖看細節
Sold -
膠彩的鑑賞方式
「膠彩」的鑑賞方式,仍不離於現代繪畫的一般鑑賞方式,即對於造形、色彩、構圖、筆觸等形式審美能力的要求。然而,對膠彩的歷史、材料與技法的認識愈豐富,則愈能品鑑其旨趣。「日本畫」雖面向時代,不乏積極與歷史對話之作,既徵引日本古美術中時代風格強烈的經典形式,也繼承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繪畫題材。前者如「物語繪」中常見的「吹拔屋台」、狩野派的「金雲」、琳派扁平與裝飾的紋樣運用手法,後者如四季山水、雪月花、秋草、花鳥、美人。相較之下,「膠彩」較少徵引歷史感強烈的經典形式,即便選擇傳統繪畫題材,也以當下寫生所見為憑。就材料的使用而言,油畫是將礦物磨至最細,在調色板上混色後再塗到畫面上。膠彩則是利用礦物顆粒的粗細區分彩度,分層塗到畫面上後,再利用顏料層間顆粒粗細差異與密度分佈不均產生的混色感達到調色效果。膠彩古典技法與油畫同樣使用多層薄塗處理不確定的空間,但油畫表現的是光,膠彩表現的是空氣。膠彩現代技法與油畫同樣使用厚塗表現顏料肌理,但是油畫厚塗產生的是如膏脂般黏滯稠亮的質地,膠彩的粗顆粒礦物厚塗後產生的卻是如砂紙般乾霧晶亮的質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屬箔。現代膠彩使用金屬箔時很少指涉古典宗教意涵,而是將之視為改變畫面厚度,或區分畫面空間的材質。撕裂金屬箔產生的破碎邊緣,也被視為某種特殊的筆觸或肌理,並運用在造形或畫面的構成。
膠彩的歷史沿革|膠彩的材料與技法|膠彩的鑑賞方式
撰文 沈裕昌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建築藝術研究所、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為美學、藝術哲學、藝術思想史、藝術評論
-
伏 線
策 展 人:葉仁焜
參展藝術家:森博幸、能條雅由、張靜雯、葉仁焜、徐凡軒、品川亮、陳誼嘉
展 期:2022年03月05日—03月26日
地 點: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誠品生活松菸店)
開 放 時 間:週二 至週六 11:00 - 19:00(日、一休館)
伏線: 森博幸、能條雅由、張靜雯、葉仁焜、徐凡軒、品川亮、陳誼嘉
Past viewing_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