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佳、洪藝真、郭思敏三位藝術家皆以抽象藝術創作見長,且於此展開美學探索,無論是繪畫、雕塑、複合媒材或介於繪畫與雕塑之間的形式構作,都試圖在以點、線、面等基本元素所構成的空間性當中尋求藝術本質的探究,也產生無限的想像。這次展出的作品它們之間相互呼應、也彼此對話,傳達抽象藝術的詩性之語。
-
展覽現場
-
李元佳 LI YUAN-CHIA
1929 出生於中國廣西。 1949 隨國民政府遷居台灣。 1951 就讀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1952 向提倡現代藝術的李仲生習畫。開始創作抽象藝術。 1956 與蕭勤、霍剛、夏陽、吳昊、陳道明、蕭明賢、歐陽文苑等人成立東方畫會。 1957 參加巴西第四屆聖保羅雙年展。 1959 開始發想「點」的概念。 1961 受蕭勤邀約參加在米蘭的「龐圖」(Il Punto)運動。 1962 移居義大利。 1965 受邀參加英國倫敦信號畫廊(Signals Gallery)「二次聲響」(Soundings Two)聯展。 1966 參加信號畫廊(Signals Gallery)「3+1」聯展。 1966 移居英國倫敦。 1967 與李森畫廊(Lisson Gallery)建立合作關係。舉辦個展「宇宙點」(Cosmic Point)。 1968 在李森畫廊的個展「宇宙倍數」(Cosmic Multiple)。 1969 在李森畫廊的個展「金色月亮展」(Golden Moon Show)。 1972 - 1982 建立李元佳美術館(LYC Museum & Art Gallery)。 1989 受邀參加「另一個故事:戰後英國亞非藝術家作品展」(The Other Story: Afro-Asian Artists in Postwar Britain)。 1994 逝世於英國卡萊爾市。(註1)
-
點是萬物的開始亦是終止 —— 李元佳
-
李元佳的創作範圍廣泛,包含:水墨、油彩、單色繪畫、攝影、複合媒材乃至於行動藝術,他最富代表性的「宇宙點」概念,是由一小點書法筆跡轉化成圓形圖像,以此象徵宇宙的視覺藝術元素,從這次展出的1960年代之作,即可窺見他致力將東方思想融合西方媒材,在抽象形式中傳達深厚的東方哲學思維。
-
李元佳 LI Yuan-chia
點冊 Punto Booklet, 1963墨、油彩/布、紙 Ink, oil on paper and cloth mounted on paper
8 3/8 x 53 1/8 in
21.2 x 135 cm -
1962 至1966 年間,李元佳旅居義大利波隆納,創作了不少風格極簡的紙上墨彩作品——冊頁是一種裝裱形制,把不同的單幅畫作集結成冊,稱為「集成冊頁」,李元佳的冊頁作品概念上接近「空白冊頁」,意即在現成的冊頁基礎上進行描繪。換言之,這些作品提供的觀看已包含了某種檔案文件的概念,它們在未全部展開時,可以局部地看,每一頁都彷彿是自給自足的單張,但整個展開時,卻又彼此相連成一整體。有些紙本繪畫,儘管作平面裝裱,但卻保留了折線,洋溢著某種「物」的屬性,而不僅是再現的、平面的「畫」。這種手法一方面透露了李元佳對繪畫空間的探索,更有趣地暗示 了文件般閱讀的潛力。它提供了我們一條線索來探討李元佳日後「從繪畫到物件、從物件到環境」的轉變。(註2)
-
李元佳 LI Yuan-chia
藝術去哪了 Dove va l'arte (Where art goes), 1960s墨/紙/畫布 Ink on paper, lined on canvas
17 3/8 x 165 3/8 in
44 x 420 cm -
李元佳 LI Yuan-chia
無題 Untitled, 1961墨/絹/裱於宣紙 Ink on silk mounted on backing Xuan paper
8 1/4 x 90 1/2 in
21 x 230 cm -
1968年李元佳離開倫敦,移居到坎布蘭郡(Cumberland)。他在 10月份舉辦了一場工作室展覽,展出他在布斯比(Boothby)當地創作的新作品。他對於可操作、可參與的結構越來越感興趣,發明了可移動的磁點,利用圖釘就能把磁點放在房間裡牆上的任何位置,創造各種構圖:
如果你問我,我現在的藝術是在追尋什麼,我的答案會是「玩具藝術(Toyart)」,也就是我的作品就像是「玩具」一樣,不論男女老幼,每個人都很適合。
(註3)
-
李元佳 LI Yuan-chia
宇宙點 Cosmic 'Point' Multiples, 1968活動磁鐵/鋼板 Movable magnetic points on steel panels
35 7/8 x 24 in/ each, set of 4
91 x 61 cm/ each, set of 4 -
-
1965年前後,李元佳的藝術語𢑥逐漸從抽象表現朝向幾何構成,這很大程度是來自於物質條件的轉變。當時,李元佳寄住在家具設計師迪諾‧葛維納 ( Dino Gavina)的工作室,身邊隨手可得的木料與金屬板,讓他開始嘗試起帶有工業設計意味的淺浮雕創作。它們多是材質拼接出的硬邊幾何,其上仍保留了他的「點」,有些是畫的,有些則是剪貼。更重要的是,很多作品顯然被李元佳有意識地以特別方式裝裱,傳統意義中的繪畫邊框,像是被吸納進作品框架,變成幾何構成的一部分。它們不再是以畫框向內界定出作品本體,而是誘使觀者去注意到——它們其實是牆面上裝置的一特定物件,與四周環境發生關係。繪畫從一個被畫框、簽名所界定的平面物,變成了環境裡的藝術物件,意義上接近去掉台座的雕塑 。觀者在凝視這些作品之際,很難不感受到它們作為整個展場空間中的某個裝置物的潛力。(註4)
-
-
-
文字出處/備註:1.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專輯 》(第三冊),頁102-112。2.游崴,〈李元佳:造物〉,收錄《觀・點——李元佳回顧展》(第一冊),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頁84。3.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專輯 》(第三冊),頁106。4.游崴,〈李元佳:造物〉,收錄《觀・點——李元佳回顧展》(第一冊),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頁86。5.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專輯 》(第三冊),頁103。6.臺北市立美術館《 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專輯 》(第三冊),頁112。7.李元佳, Water+Colour=56/7-Li Yuan-chia, Cumbria: LYC Museum, 1977.
-
洪藝真 Yi-Chen HUNG
洪藝真1971年生於台南,2011年逝世於台北。1990年代初期前往英國攻讀藝術創作,取得英國瑞丁大學創作博士,2004年返台。1999年還在英國就學期間,洪藝真已開始嘗試拓寬或突破繪畫僅止於在畫面上進行表現或再現的概念。這次展出作品可一窺她在架上繪畫的基礎上,重組畫布、顏料、內框這三種基本元素的相互關係,進而解構繪畫既有的物理框架,延展出更具觀念性的空間結構,甚至某些作品還具有建築性。而後,她更進一步探問「何謂原作?」等本質性的辯證,以玻璃纖維複製自己的畫布作品,或開模再現畫布上的紋路肌理,並將這層壓克力顏料皮膜移植到畫布上,考驗觀者的視覺辨識能力,也以前所未見的方式重訪繪畫。
-
展覽現場
-
郭思敏 Szumin KUO
郭思敏的創作是呈現簡練而優美的幾何雕塑,無論是「境外之石」、「虛實間」或「冉冉」系列,在冷硬的金屬和精細的手工當中,呼應她所學的建築專業背景。郭思敏1964年生於台北,美國康乃狄克州紐罕文耶魯大學建築系碩士,熱愛藝術創作的她,透過不鏽鋼、鐵等金屬焊接出幾何造型,再經多層的表面處理,像是上漆、生銹、止銹、刮、磨等手工的過程,捕捉非具象的空間秩序。郭思敏認為,「抽象之所以迷人,乃因它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她探索的抽象並非封閉的實體,而是流動的虛空間所延伸出光影穿梭的路徑,帶領觀者進入巨大而幻化的場域,也讓人在最簡單的構成裡,尋找最豐富的可能性。 -
郭思敏 Szumin KUO
境外之石#12 Metamorphosis #12, 2011烤漆/鐵 Enamel on iron
24 1/4 x 31 1/2 x 25 5/8 in, Ed. 2/6
61.7 x 80 x 65 cm, Ed. 2/6NT$ 375,000 -
展覽現場
-
李元佳、洪藝真、郭思敏 聯展
- 開幕:2023年7月1日 (六)丨3-5pm
- 展期:2023年7月1日—8月5日
- 地點:誠品畫廊丨台灣110055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誠品生活松菸店)
- 開放時間:週二~週六 11:00-19:00(日、一公休)
李元佳、洪藝真、郭思敏 聯展
Past viewing_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