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東龍工作室
-
「如果畫家的創造性是恆常而平靜的,我不需一瞬間燃燒完自己」,吳東龍的創作正如他在一次採訪中的自陳,是高度理性且節奏規律的過程。從選擇胚布、製作肌理到裱貼畫布,他從不假他人之手,並將這些步驟視為創作的一部分。在初始階段,他會先在胚布與木框上來回反覆塗上動物膠,讓膠水滲透進布紋的每一道縫隙,再經由堆疊、塗抹濃度不一的石膏為畫布打底,形成堅固而帶有手工質感的基底。接下來以油彩營造出暈染的整體空間,用膠帶貼滿畫面,然後穩住刀片刻劃出線條或符號,上色、去除膠帶,最終的作品才揭露在眼前。
-
字幕請點選影片右下[CC]圖像
-
「大自然深沉和隱密的譫妄,讓我習慣站在一段距離外安適地總覽自己的作品,
在慣有的冷調、低限中,內嵌細膩細節,
使觀者在暗處或亮處、近看與遠觀,都能感受到畫作中不同的景致與餘韻。」
——吳東龍
-
-
-
吳東龍在創作的前半段採用古典而繁細的手工程序,後半段以線與面建構簡約沉靜的抽象畫面,使得其獨有的手感、色彩與符號成為閱讀作品的起點。首先他賦予作品細膩的紋路與肌理,「使觀者在暗處或亮處、近看與遠看,都能感受到畫作中不同的景致和餘韻。」其次他刻意去除作品的敘事性,以質樸溫潤的色彩達到最簡潔的風格,但特別的是他多以二元手法運用色域,透過色域的深淺反差提示視、聽、嗅、觸、味等官能感受,例如暗灰色指向工業都市的冷景,赭色予人陽剛、衝突的壓迫感,深綠色則好比隱密潮濕的森林氣息。他讓色彩本身傳遞出豐沛的暗示和性格,這些線索不僅披露藝術家創作當時的情感意念,也牽引著觀者的五感反應。而畫面中央的主體造型無論是線條或符號,皆因講求平衡、對稱和量體感而達到錨定的效果,適時收攏了向外瀰漫擴張的情緒。
-
-
「說不定未來人類進化到只需心靈感應就可以互通思惟,那麼一切繁雜的陳述就省略了」,
吳東龍曾經如此幻想過一個「意傳勝於言傳」的世界,
他的繪畫便是這樣的實踐:以簡練的元素在頃刻之間擄獲目光,
接著文火慢燉讓想像力緩緩釋出,喚醒最內在的感官經驗與記憶。